現在該是陶瓷行業自我反省的時候了!
中國陶瓷產業算是趕上了好時候。近30年以來,在一批批陶業先輩的努力下,中國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陶瓷產業制造基地,形成了一批以佛山、潮州、淄博等為代表的產業基地,并且不斷通過遷移、整合、擴張,塑造了一批極具實力和影響力的企業及品牌。中國陶瓷產業也在這30年內從小作坊到規模化、從人工到自動化生產,生產線從一條、兩條到十幾條,陶瓷產品研發技術日趨完善,并培養了一大批陶業生產、經營、管理、營銷人才,完成了陶瓷產業民族品牌的樹立,在國內外市場有了一席之地,也造就了一批擁有千萬、百萬資產的企業老板和經銷商。
要發財賣建材,而陶瓷生產線更被業內人士稱之為“印鈔機”。因為市場供不應求,廣大陶瓷企業更是快馬加鞭,不斷增加窯爐,進行規模化生產。巨大的市場利好,更是讓廣大陶瓷企業負責人充滿“雄心壯志”:只要有一千萬資本,就敢上三千萬的項目,三千萬就要上過億的項目;在終端市場,大店面、大促銷、大推廣接連不斷,經銷商也是熱情高漲。
因為房地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陶瓷行業先前還處于求大于供的賣方市場,陶瓷企業不愁吃穿。
然而,陶瓷行業的好日子已經到頭了!
2008年一開年,先是產業轉移,后有原材料漲價,自然災害、房產萎縮、終端消費需求不足、加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一下子讓陶瓷行業跌入了市場的低谷,市場上的寒氣凜冽刺骨,過冬之聲不絕于耳,期待房產市場回暖的行業人士大有人在,一盆冰冷的雨水把陶瓷行業澆了個全身透!
寒冬到來未必不是好事,這給了行業人士一個自我反思的機會!
在企業高速發展過程中,廣大陶企可謂信心滿滿,往往忽視了自我檢查,不去自我衡量,也沒有尋找到自己的市場位置,這讓廣大企業負責人失去了應有的市場危機感和風險意識,陶瓷企業不斷膨脹,一旦遇到市場急劇變化或者市場急剎車,就無法進行快速調整。
可以說,在國家整體經濟相對穩定的環境下,中國陶瓷產業遭遇的寒冬只能算是局部挫折,并不是全面的沖擊,但廣大陶瓷企業一系列問題卻集中暴露出來了:跟風仿冒比比皆是,企業戰略不清晰,缺乏長遠規劃;概念營銷泛濫,渠道建設乏力,市場銷售更多處于自然銷售狀態;企業管理缺乏系統性、產品缺少效益最大化、市場監管不力等一系列問題讓各大陶瓷企業站在了市場寒冬的風口上。
多難興邦,同樣,挫折將讓陶瓷產業更為成熟。
目前陶瓷行業整體處于粗放式經營狀態,在生產、管理、銷售、投資上都沒有實現精細化,這與各大陶瓷企業多年來忙于上項目、上規模而忽視自我調整、管理有很大關系,從而“積勞成疾”。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企業往往因為一兩個漏洞而轟然倒塌,但自我完善卻是隨時、長期的建設體系,不可能一蹴而就。
危機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糖衣炮彈帶來的自我腐朽。中國30年改革開放,在經濟上的成就不僅僅是每年的GDP和經濟總量的增長,最可喜的是培養了一批具有超強市場適應能力的企業,陶瓷行業亦是如此。據了解,在這一場寒冬來臨后,一些陶瓷企業已經開始采取積極的態度進行自我調整,不斷實施品牌戰略升級,尋求新的市場突破。
溫室里永遠培養不出傲雪迎春的梅花,相信在一場寒冬過后,通過陶瓷企業的自我反思、調整和改造,中國陶瓷產業將走上更為快速的發展大道。
<